革命烈士王元甲——英雄出少年 丹心照汗青
抗日戰(zhàn)爭時期少年英雄王二小的故事,廣為流傳、家喻戶曉。在淮安,同樣有一位年僅15歲就為抗日獻出生命的少年英雄——王元甲,他用短暫而光輝的一生,譜寫了一曲感天動地的英雄壯歌。
王元甲1928年出生于淮安縣涇口的一戶貧苦農民家庭,為了生計,年少時他便到集鎮(zhèn)上的一家磨坊當伙計,在繁重的勞作中艱難度日。
1943年5月9日,涇口據點的日偽軍到流均一帶“掃蕩”,留守的偽軍派王元甲的老板外出干活,那老板膽小,就叫王元甲替他去。王元甲一出涇口,就像出籠的鳥兒,不顧鳳凰嘴一帶的激烈槍聲,一口氣跑到石頭橋,投奔新四軍去了。
民兵把王元甲帶到了宥城鄉(xiāng)政府。當時在宥城工作的新四軍淮安支隊政治處宣傳干事程特青帶著王元甲一起吃午飯,親切地給他講抗日道理。王元甲越聽越入神,連飯都顧不上吃,急切地說:“程先生,我不回去了,你留下我當新四軍吧!”程特青看他年紀太小,個頭也不高,就說:“參加新四軍要背槍、手榴彈、干糧等,你現在還背不動,不能帶你參戰(zhàn)。不過,在敵人圩子里照樣可以抗日打鬼子!
當時,程特青正好有新四軍淮鹽寶辦事處印發(fā)的“紅五月”宣傳單“告敵占區(qū)同胞書”“告?zhèn)诬娡麜,問王元甲敢不敢在圩子里貼標語,王元甲二話不說就答應了;刿鬃訒r,因為要蹚水過河,王元甲怕弄濕了標語,就把標語裹好放進鞋里,并舉過頭頂。后來過哨卡時,王元甲機智地把兩只鞋子合起來拿在手里,成功過關。
然而,王元甲舉著鞋子過河時,標語鮮艷的顏色還是引起了一名當時正在岸邊種地的偽保丁的懷疑。半夜里,王元甲趁著夜深人靜,把宣傳標語貼到了圩子里最醒目的墻上。第二天天亮后,日寇和偽軍發(fā)現了新四軍的標語,慌作一團。敵人挨家挨戶搜查,折騰了三天。后來,由于偽保丁告密,王元甲被敵人抓住。
被抓后的王元甲遭受了偽軍的吊打折磨,敵人妄圖從他嘴里獲得我方的重要情報。但王元甲咬緊牙關,對敵人的每一個問題都堅定地回答“不知道”。敵人后來又將他帶到日軍駐扎的小圩子里,將他綁在梁柱上,用刺刀在他的臉上劃出一道道血口子,對他進行殘酷的威脅和利誘。然而,王元甲始終不為所動,他以鋼鐵般的意志,堅守著自己的信念,沒有向敵人吐露半點實情。
1943年5月13日,日偽軍在招數用盡后,將年僅15歲的王元甲槍殺在趙舍南頭。少年英雄王元甲就這樣倒在了血泊之中,他的生命永遠定格在15歲。
由于歷史原因,王元甲的烈士身份長期未能確認。直到1989年1月,經江蘇省人民政府批準,王元甲才被追認為革命烈士。如今,他的事跡已成為當地愛國主義教育、德育教育和國防教育的生動教材,激勵著一代代青少年銘記歷史、砥礪前行。
■記 者 徐 薇 通訊員 徐 威
最新信息: